top of page

《牙齒的本質》

  • 作家相片: Phil Mak
    Phil Mak
  • 6月3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上文對牙齒的存在意義的探討,可說是基於牙齒與「物品或工具」的分別。而對牙齒的本質的探討將稍為複雜,涉及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及「自我意識」等。


有別於愛因斯坦的「相對論」,法國哲學家柏格森(Henri Bergson)則對時間提出更哲學化的解釋,以更主觀及非物理性的「心理時間」來認知時間,而事實上,二人亦曾對時間命題作出激烈討論(見註一)。柏格森時間觀之中的直覺、主觀感知等元素,似乎更乎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時間的了解。


「人及時間:空間在修飾時間」


在不否認自我意識的前提下,我們也許都有過時間在不同場景下,流逝速度是不一致的經歷,例如在洗牙的時候,時間總是漫長的;與好友相聚的時光,總是過得特別快的。可以說,基於我們的意識及其帶來的主觀感受及直覺等,意識至少與心理時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。而對我們一生的主觀經歷而言,我們與外界空間的接觸或交流,是不斷地持續塑造我們的意識的。而這,也許會影響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時間。


「牙及空間:時間在修飾空間」


牙齒是沒有意識的,在空間上的存在。隨著物理時間流逝,牙齒無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問題,或磨蝕等。沒有意識的牙齒,注定了它與具有意識的我們,在時間及空間的範疇上,有著相反的屬性。值得一提的是,牙齒所身處的空間卻是在我們各自意識所掌控的軀體之內,於是,人與牙,又頗有一點時間及空間糾纏在一起的感覺。


有趣的是,我們的大腦所需的能量來源是經過消化後所產生的葡萄糖,而它則來源於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。但碳水化合物亦與蛀牙有著密切的關系。乍看上去,就好像大腦及其相關的意識,與牙齒的一場衝突。


所幸的是,我們的意識,正因為其可以透過與外界的接觸及交流,不停改變,使得我們總能明白:透過正確口腔衛生習慣、飲食習慣及定期牙科檢查等這些「意識」,我們亦能自主掌控牙齒健康。


這一種以意識相關的「心理時間」,應對「物理時間」所帶來的變化,或許能展現出兩者除衝突以外的另一種關系。



註一:1922年4月6日,在法國哲學學會的促成的一場學術會議上,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二人就著對時間的理解方式爆發爭論。
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論牙模》

這可能是假牙使用者及其家人最感興趣的文章之一! 「牙模」 「牙模」對活動牙托的製作而言是至關重要的。從「牙模」中灌倒出的「石膏模型」,亦往往是牙科工場內工序的第一步(見註一)。 牙科醫生常說的「印模」,在年長一輩的口中,則多是「打模」(見註二)。類似的概念,在不同的時代背景...

 
 
「我們的未來是否依賴技術?(下)」

「還有的是」 人口老化是個龐大的社會議題。考慮到處理日後人口老化為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的工作量而言,著手應對人口老化問題也算一件具迫切性的事。健康老齡化是整個社會的目標,亦是我們醫療從業員樂見的事。如上述所言,這樣一件具迫切性的事,應該會促進技術發展。這些新技術無需要是驚天動...

 
 
「我們的未來是否依賴技術?(中)」

「時代背景」 後現代主義一點說, 這是一個前人工智能的時代。 正如不同新聞及文章所述,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,我們的未來有機會將會到一個未能想像的維度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現時仍對衣食住行有所擔憂,生老病死相關的事,依然是現時的永恆命題。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