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我們的未來是否依賴技術?(中)」

  • 作家相片: Phil Mak
    Phil Mak
  • 7月23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「時代背景」


後現代主義一點說, 這是一個前人工智能的時代。


正如不同新聞及文章所述,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,我們的未來有機會將會到一個未能想像的維度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現時仍對衣食住行有所擔憂,生老病死相關的事,依然是現時的永恆命題。


現今,在前沿科技的急促前進,以及我們普通人生活上的相對停濟並排而立時,當鴻溝越大,之間越多的無力掌控,嚴格意義上的與時並進已經是幾乎沒有可能。在此情況下,生活上的虛無感的確油然而生。在這些年頭,後現代思潮下種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,彷彿就是我們應對各自生活上的虛無感的聲聲吶喊。


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突破本身並不會令我們害怕。使我們出現焦慮的是其潛在的廣泛「取代能力」:取代的不只是工作,還可以是人類的思考能力、甚至人類本身。在未被取代之前,透過對「本質」作出敲問,展示出不可替代性,或許是份延續之道。這頗是一種前人工智能時期的思考模式。事實上,如果我們果真的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的話,這種思考模式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了。


「技術發展」


促成技術發展的邏輯還是這樣:新的問題需要新的解決方法,舊的問題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法,或是創造力及想象力促使的超然產物(見註三)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,技術發展是種層疊式的前進,或許再加一點人工智能式的「湧現或頓悟」(見註四)。


另外,迫切性能催化技術發展。歷史告訴我們,戰爭是技術發展的催化劑。例如,二次大戰縮短了核武器由理論層面到實際應用所需的時間。由於戰爭是涉及整個社會的,因此其對技術發展的催化作用是巨大的。唯涉及整個社會而又對技術發展起催化作用的,不只有戰爭亦不應該是戰爭。事實上,我們無需經歷更多的戰爭去明白這一個道理。在核武器的唯二次使用後,對核武器的討論焦點,還是回歸到如何制約核武器的使用。


「有一個現象的明顯程度已經讓我毛骨悚然,這便是我們的人性已經遠遠落後我們的科學技術了。」如果這的確是愛因斯坦所言,或許這是他對日後核武器的使用,而抒發出的一份擔憂吧(見註五)。


在前人工智能時代,我們可以把握時機,認清我們與技術的主次關系:我們能創造技術,我們亦能思考著如何恰當地使用技術。於是對比起技術本身,如何使用技術亦是非常重要的。不論是核能還是人工智能,使用這些技術的目的,則都是透過外界事物,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。



註三:順帶一提,這彷彿是對應著純粹科學、應用科學以及文學。許多出色的文學著作都是創造力及想象力下極致的表現。有時候,文學的世界亦是富前瞻性的。

註四:事實上是我們人類本來就擁有的能力,因應前人工智能時代,這才變成了「人工智能式的」。

註五:有說出處為愛因斯坦(It has become appallingly obvious that our technology has exceeded our humanity.),亦有說出處為一九九五年電影「Powder」(It's become appallingly clear that our technology has surpassed our humanity.)。
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論牙模》

這可能是假牙使用者及其家人最感興趣的文章之一! 「牙模」 「牙模」對活動牙托的製作而言是至關重要的。從「牙模」中灌倒出的「石膏模型」,亦往往是牙科工場內工序的第一步(見註一)。 牙科醫生常說的「印模」,在年長一輩的口中,則多是「打模」(見註二)。類似的概念,在不同的時代背景...

 
 
「我們的未來是否依賴技術?(下)」

「還有的是」 人口老化是個龐大的社會議題。考慮到處理日後人口老化為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的工作量而言,著手應對人口老化問題也算一件具迫切性的事。健康老齡化是整個社會的目標,亦是我們醫療從業員樂見的事。如上述所言,這樣一件具迫切性的事,應該會促進技術發展。這些新技術無需要是驚天動...

 
 
「我們的未來是否依賴技術?(上)」

二零二五年法國高中哲學筆試的其中一道考題是「我們的未來是否依賴技術?」(見註一)。 或許我們在日常生活,或不同的工作範疇之中,都曾對類似的問題作出思考。 「值得思考」 在歷史上,從來沒有人思考過上述問題的可能性,非常之低。但不同時代下對同一問題的討論,應至少帶有一點年代特色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