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牙齒的本質》

  • 作家相片: Phil Mak
    Phil Mak
  • 6月3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上文對牙齒的存在意義的探討,可說是基於牙齒與「物品或工具」的分別。而對牙齒的本質的探討將稍為複雜,涉及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及「自我意識」等。


有別於愛因斯坦的「相對論」,法國哲學家柏格森(Henri Bergson)則對時間提出更哲學化的解釋,以更主觀及非物理性的「心理時間」來認知時間,而事實上,二人亦曾對時間命題作出激烈討論(見註一)。柏格森時間觀之中的直覺、主觀感知等元素,似乎更乎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時間的了解。


「人及時間:空間在修飾時間」


在不否認自我意識的前提下,我們也許都有過時間在不同場景下,流逝速度是不一致的經歷,例如在洗牙的時候,時間總是漫長的;與好友相聚的時光,總是過得特別快的。可以說,基於我們的意識及其帶來的主觀感受及直覺等,意識至少與心理時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。而對我們一生的主觀經歷而言,我們與外界空間的接觸或交流,是不斷地持續塑造我們的意識的。而這,也許會影響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時間。


「牙及空間:時間在修飾空間」


牙齒是沒有意識的,在空間上的存在。隨著物理時間流逝,牙齒無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問題,或磨蝕等。沒有意識的牙齒,注定了它與具有意識的我們,在時間及空間的範疇上,有著相反的屬性。值得一提的是,牙齒所身處的空間卻是在我們各自意識所掌控的軀體之內,於是,人與牙,又頗有一點時間及空間糾纏在一起的感覺。


有趣的是,我們的大腦所需的能量來源是經過消化後所產生的葡萄糖,而它則來源於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。但碳水化合物亦與蛀牙有著密切的關系。乍看上去,就好像大腦及其相關的意識,與牙齒的一場衝突。


所幸的是,我們的意識,正因為其可以透過與外界的接觸及交流,不停改變,使得我們總能明白:透過正確口腔衛生習慣、飲食習慣及定期牙科檢查等這些「意識」,我們亦能自主掌控牙齒健康。


這一種以意識相關的「心理時間」,應對「物理時間」所帶來的變化,或許能展現出兩者除衝突以外的另一種關系。



註一:1922年4月6日,在法國哲學學會的促成的一場學術會議上,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二人就著對時間的理解方式爆發爭論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牙齒的存在意義》

歷史長河上,已有無數前人探討「生命的存在意義」及「生命的本質」等命題。針對此等命題的思想產出越是豐盛,越能證明其「永恆的命題」的屬性。 如果說,找到「存在意義」的答案,是開展「本質」探討的前題;那麼,關於牙的哲學討論,是有起點的,因為我們皆知道牙齒對我們的工具價值:咀嚼食物...

 
 
《盡其用》

「物」盡其用 不同年代下,珍惜的質感是不一樣的。最近翻看了一下與油麻地有關的歷史故事。那事實上可能是一個香港的故事,只是我們是從油麻地這一老區的視角,了解其背後的事。四五十年代,是個戰後物資短缺的年代。在甚麼都沒有的時候,珍惜與擁有乍看本是同一物。當時的廟街一帶,充滿了擺賣...

 
 
《歲月神偷》

可說,歲月偷走了不少的牙齒。正因有著牙齒缺失的情況,才會有鑲配活動牙托一事。 牙科醫生經常告訴病人,新的活動牙托就像穿上新鞋一樣。正如「新鞋刮腳」,新的牙托亦會讓口腔感到不適。 在《歲月神偷》電影之中有著頗多觸動人心的經典對白,頗有深意。我看這齣電影已是多年之前。還記得電影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