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牙齒的存在意義》
- Phil Mak
- 6月2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歷史長河上,已有無數前人探討「生命的存在意義」及「生命的本質」等命題。針對此等命題的思想產出越是豐盛,越能證明其「永恆的命題」的屬性。
如果說,找到「存在意義」的答案,是開展「本質」探討的前題;那麼,關於牙的哲學討論,是有起點的,因為我們皆知道牙齒對我們的工具價值:咀嚼食物、輔助發音、維持顏面美觀等。而牙齒對我們有工具價值正是其存在的意義(之一)。
「牙要用成世」歷經無數醫生病人反覆認同。而「要用」,則為我們指向有關工具價值的探討。
說牙齒是物品或工具,好像有點古怪;說假牙是物品或工具,倒好像又能說得通。我認為其箇中分別是因為「牙齒對我們有工具價值正是其存在的意義」是並不完備的論述。
牙是「我們」身體的一部分,於是,其必然其對我們有所謂的「內在價值」,而這內在價值與我們的思想或意識有密切的關系。這可體現於,我們「不願」承受其患病而帶來的痛楚、我們「自覺」它是身體的一部分等。人類是有自我意識的(見註一),而這正正是我們不會以物品或工具稱呼自己牙齒的原因。
我們對自身牙齒的工具價值及內在價值的想法均有不同,而這內在價值亦可以是獨立於工具價值而存在。而事實上,抗拒拔除有嚴重牙患或沒有功能的牙齒的情況,並不罕見。
活動牙托,是一種替代。替代的是牙齒,更是其工具價值及內在價值。活動牙托治療就是涉及對剩餘牙齒的工具價值及內在價值的處理,以及對活動牙托其本身的工具價值的處理,畢竟,「假牙最緊要係食到嘢。」
對假牙來說,其替代屬性已賦予其存在的意義。雖說它是物品或工具,但並不代表它沒有內在價值。對其內在價值的探討將涉及真假,以及如何看待真假等的問題(見註二)。
註一:暫不在此展開對自我意識的討論。
註二:容後再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