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盡其用》
- Phil Mak
- 5月2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6月2日
「物」盡其用
不同年代下,珍惜的質感是不一樣的。最近翻看了一下與油麻地有關的歷史故事。那事實上可能是一個香港的故事,只是我們是從油麻地這一老區的視角,了解其背後的事。四五十年代,是個戰後物資短缺的年代。在甚麼都沒有的時候,珍惜與擁有乍看本是同一物。當時的廟街一帶,充滿了擺賣二手舊衣的小檔,讓普羅大眾能夠以較相宜的價錢,購買「新衣」。這「故衣業」,正好能迎及當時所需。
大家都渴望「擁有」,於是大家都懂「珍惜」。在那時候,或許人們都領略到珍惜是擁有的前設。在現時物資充裕的年代,多的是垂手可得,有時候,難怪上一輩總說我們是不懂珍惜的。
「牙」盡其用
現時來說,在大部分情況下,持續影響日常生活的牙患,都在中年後才出現。如果牙醫說「要把患牙拔除」,恐怕對現時大部分人來說,也算是種突如其來的失去。可能在失去之後,我們就會慢慢明白「牙」盡其用的意思。但願我們都不需要以缺失大量牙齒來領悟其箇中道理。
現時的老人普遍都面對著牙齒缺失的問題。在本文,讓我們以社會學概念「意想不到的後果(Unintended consequences)」將其因由輕輕帶過(見註一)。說回牙齒缺失及假牙:活動牙托治療是種「盡其用」的藝術。在口腔中的剩餘牙齒、剩餘牙肉及牙槽骨、甚至舊牙托的部份部件(見註二),對治療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活動牙托治療就是,從這些元素之中取其價值,盡其所能盡,用其所能用,再配合「患、醫、技合作」,回復病人口腔咀嚼功能。而這,也許符合一些對藝術本質的描述(見註三)。
「人」盡其用
卸下牙醫身分,在診後與年長病人閒話家常的時候,是些零碎但放鬆的小片刻。在活動牙托治療之中,總有些病人能對治療當中的概念,有著我們預期外的領悟力。在跟他們交談後,好像明白了其箇中原因:他們有的曾在塑膠廠工作、有的精通四國語言,還要是小語種的、有的是仍熱衷社交,比我們更忙碌的「大忙人」⋯⋯
人口老化,在診室內逐漸看見更多的年長病人。這些年長的病人,在他們年輕的時候,都在不同領域之中累積了豐富經驗。甚至可說,他們對世事的領悟力,往往是經拋光過的。於是,緃然老年人在生活模式上,與我們年輕的一代相是有差異的,甚至看似是落伍的;但事實上,他們仍可以是非常「精靈」的。一副牙,是真是假,有時候並不是最重要的;讓他們能繼續投入精彩生活,好像才更重要的。
註一:如對其因由有較深興趣或渴望了解更多,可參閱「一副義齒的誕生」系列文章。
註二:啟發自最近老醫生的其一臨床案例。
註三:「藝術是一種人出於其生命特質自由意志(意)所產生之具有目的性的創造活動,這種創造活動是一種精神活動,融合人之理性(知)與感性(情)之生命特質,既能反應客觀現實又能表現主觀理想,既有內容又重視形式。所創造之作品既具詩意又具歷史性,既能開顯藝術存有的真,又能開顯藝術存有的美。」蔡淑麗:〈從藝術的全人意涵談藝術的本質與特質〉,《全人教育學報》,第 3 期, 2008.6,頁 61-90。